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考研英語 > 18考研政治: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

18考研政治: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47W 次

一、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

18考研政治: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

1.資本主義社會形態的演進和更替

原始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第一個社會形態。石器是原始社會生產力的典型代表。原始社會生產資料歸氏族公社所有,實行集體勞動,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佔有勞動產品。原始社會的生活資料實行平均分配,以保證原始社會人的共同生存,由此決定了原始社會沒有私有制、沒有階級、沒有剝削。

奴隸社會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剝削社會。在奴隸社會中,奴隸主和奴隸是兩個基本階級。奴隸社會第一次出現了城市和鄉村的分離,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離,這種分離既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又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奴隸社會普遍使用金屬工具,大量使用奴隸進行協作勞動,出現城鄉分工和體腦分工,這都有助於生產發展和文化繁榮。

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以封建主佔有土地等生產資料和不完全佔有農民(農奴)爲基本特徵。地租是封建剝削的基本形式,集中反映了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之間的剝削和被剝削的關係。封建社會建立在自然經濟基礎上,生產活動分散,規模狹小,生產技術長期處於落後停滯狀態,生產力發展十分緩慢。

2.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產生

資本主義萌芽於14世紀末15世紀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現,其途徑有兩個:一是從小商品經濟分化出來;二是從商人和高利貸者轉化而成。

3.資本的原始積累

所謂資本原始積累,就是生產者與生產資料相分離,貨幣資本迅速集中於少數人手中的歷史過程。資本原始積累主要通過兩個途徑進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剝奪農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奪貨幣財富。資本原始積累的事實表明,資產階級的發家史就是一部罪惡的掠奪史,正如馬克思所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着血和骯髒的東西”。“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寫在人類的編年史中的。”

4.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

資本主義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進一步發展,對上層建築的徹底變革提出了強烈要求。從17世紀中期到18世紀後半期,英、法等國先後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資產階級的政治統治,實現了產業革命,機器大工業代替了工場手工業,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空前大發展,最終建立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二、價值是什麼

1.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

商品經濟是作爲自然經濟的對立物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自然經濟是一種以自給自足爲特徵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以分散的、自給自足的家庭生產爲基礎,生產規模狹小,社會分工低下,以使用價值爲生產目的。
商品經濟是以交換爲目的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產生的歷史條件有兩個:一是社會分工的出現;二是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於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使用價值是指商品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關係,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一切勞動產品共有的屬性。使用價值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

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爲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決定商品交換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價值,而是價值。

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類腦力和體力的耗費。價值是商品特有的社會屬性。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換,就是因爲它們都有價值。商品價值在質的規定性上是相同的,因而彼此可以比較。商品的價值實體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在本質上體現了生產者之間的一定社會關係。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重點: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價值商品的有用性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屬性普通勞動產品也具有
價值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勞動人與人的關係社會屬性普通勞動產品不具有

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之間的關係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其對立性表現在: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統一性表現在:作爲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二者缺一不可。一種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即使人們爲它付出了勞動,也沒有價值;一種物品儘管具有使用價值,但如果不是勞動產品,也沒有價值。

3.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

商品是勞動產品,生產商品的勞動可區分爲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體形式的勞動,即有用勞動。抽象勞動是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消耗。

具體勞動形成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實體。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種規定。任何一種勞動,一方面是特殊的具體勞動,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勞動,這就是勞動的二重性,它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一方面,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一的,是商品生產者同一勞動過程的兩個方面;另一方面,具體勞動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它是勞動的自然屬性,而抽象勞動所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係,它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三、價值如何衡量

1.商品價值量的決定

商品的價值不僅有質的規定性,而且還有量的規定性。商品價值的質即實體是凝結在商品中的勞動。商品價值的量是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決定的,而勞動量則是按勞動時間來計量的。決定商品價值量的,不是生產商品的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指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

生產商品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隨着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成正比,與勞動生產率成反比。勞動生產率指的是勞動者生產使用價值的能力,它的高低可以用單位勞動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來測量,也可以用單位產品中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測量。

影響勞動生產率的因素主要包括: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

重點: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係

單位商品的價值量相同時間生產商品數量商品價值總量
社會(部門)勞動生產率增加減少增多 不變
個別勞動生產率增加不變增多增多

3.簡單勞動與複雜勞動

商品的價值量同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密切相關。簡單勞動是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複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商品價值量是以簡單勞動爲尺度計量的,複雜勞動等於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複雜勞動轉化爲簡單勞動,是在商品交換過程中自發實現的。

四、價值如何表現

商品的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四個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以及貨幣形式。

商品的交換是以貨幣爲媒介的,貨幣是在長期交換過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有五種基本職能,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個最基本的職能。

貨幣的產生使整個商品世界分化爲兩極:一極是各種各樣的具體商品,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使用價值;一極是貨幣,它們只代表商品的價值。這樣,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就發展成爲外在的商品和貨幣的矛盾。貨幣的出現,有利於解決商品交換的困難,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貨幣的出現並沒有也不可能解決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反而使矛盾更加擴大和加深了。所以,馬克思把商品轉換成貨幣稱爲“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佔有者”。

五、價值有何規律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律,它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爲基礎,按照等價交換的原則進行。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是商品的價格圍繞價值自發波動。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由於供求關係變動的影響,商品的價格總是時而高於價值,時而低於價值,不停地圍繞價值這個中心上下波動。從較長時間來看,價格高於價值的部分和價格低於價值的部分能夠相抵,商品的平均價格和價值是一致的。

價值規律的作用表現在:第一,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第二,自發地刺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第三,自發地調節社會收入分配。

價值規律在對經濟活動進行自發調節時,必然會產生一些消極的後果。其一,可能導致壟斷的發生,阻礙技術進步;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產者的兩極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條件的生產者可能積累大量的財富,而一部分處於不利地位的生產者可能虧損甚至破產;其三,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社會資源在社會生產各個部門的配置,可能出現比例失調狀況,造成社會資源浪費。

六、私有制基礎上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商品生產者的勞動的社會性質是由社會分工決定的,在社會分工的條件下,每個商品生產者在社會分工體系中從事的是某一種商品生產,他們的勞動都是社會總勞動的一部分,是具有社會性質的社會勞動。由於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存在,每個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又是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進行的,是具有私人性質的私人勞動。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構成私有制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首先,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着商品經濟的本質及其發展過程;其次,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礎;最後,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決定着商品生產者的命運。

私有制商品經濟條件下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及其運動,使商品生產者認爲商品、價值乃至貨幣似乎具有一種超自然的神祕性,商品生產者聽憑商品、價值、貨幣運動的擺佈,人們之間一定的社會關係在人們面前採取了物與物的關係的虛幻形式,馬克思稱之爲商品拜物教。私有制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質的產生具有必然性。其一,私有制商品經濟條件下勞動產品只有採取商品的形式才能進行交換,人類勞動的等同性只有採取了同質的價值形式才能在交換中體現出來;其二,勞動量只有採取價值量這一物的形式才能進行計算和比較;其三,生產者的勞動關係的社會性質只有採取了商品之間即物與物之間相交換的形式才能間接地表現出來,這就使人們之間一定的社會關係被物與物的關係所掩蓋,具有了拜物教性質。商品世界的拜物教性質掩蓋了商品經濟關係的本質,妨礙人們透過物的外表認識商品、價值以及貨幣的實質。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之間的矛盾在資本主義制度下,進一步發展成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和生產社會化之間的矛盾,正是這一矛盾的不斷運動,才使資本主義制度最終被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觀必然性。

七、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意義

1.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第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揚棄了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的觀點,爲剩餘價值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馬克思在繼承古典政治經濟學勞動創造價值理論的同時,創立了勞動二重性理論,第一次確定了什麼勞動形成價值、爲什麼形成價值以及怎樣形成價值,闡明瞭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在商品價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從而爲揭示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創立剩餘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此外,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社會資本再生產理論等政治經濟學的一系列重要理論的創立,也同勞動二重性學說有關。因此,勞動二重性理論成爲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第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商品經濟的一般規律,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馬克思在勞動價值論中所揭示的關於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一般理論,對於我國深化經濟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2.科學認識馬克思勞動價值論

人類進入了21世紀,與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必須深化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認識:第一,深化對創造價值的勞動的認識,對生產性勞動做出新的界定;第二,深化對科技人員、經營管理人員在社會生產和價值創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第三,深化對科技、知識、信息等新的生產要素在財富和價值創造中的作用的認識;第四,深化對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關係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