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考研英語 > 18考研政治每日一題(2)

18考研政治每日一題(2)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4K 次

各位同學,我們學習完了馬克思主義的緒論章節,各位感受如何呢?如果有學習上的問題,可以在微信公共平臺中與我互動,接下來的幾天中,要學習馬原理哲學部分的唯物論。這是一個重要的知識板塊,我們正進入命題的密集區,前方高能,我們一起同行。

18考研政治每日一題(2)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之:唯物與唯心

哲學及其基本問題這是馬原理當中經常考察的知識點,其主要內容有:

基本問題一: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先有物質,還是先有精神?”

(1)根據對上述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可劃分爲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爲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爲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物。

(2)凡是唯物主義者,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但不同唯物主義所認識的物質有所不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依據對自然現象的籠統直觀,把物質歸結爲一種或幾種實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根據當時自然科學關於原子是物質最小單位的認識,把物質歸結爲原子,認爲原子的屬性就是一切物質形態的共同屬性。這種概括雖然有了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混淆了自然科學物質結構概念同哲學物質範疇的區別,經不起自然科學發展的檢驗,也經不起唯心主義的進攻,尤其是不能說明社會生活的物質性。現代辯證唯物主義從無限多樣的物質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從哲學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規定。

(3)凡是唯心主義者,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意識,但不同唯心主義所認識的意識有所不同。主觀唯心主義認爲作爲本原的意識是本我的意識。客觀唯心主義認爲作爲本原的意識是獨立於“我”之外的客觀精神。

1.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思維和存在何者爲第一性的問題是

A.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標準

B.區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C.區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標準

D.區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標準

 

【解題思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中的兩大基本派別,劃分這兩大派別的標準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爲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凡是認爲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凡是認爲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的,則是唯心主義,所以選項A正確。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B,凡是認爲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的,都是可知論;凡是認爲思維無法正確反映存在的,都是不可知論。區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就是對“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B項與題意無關,故不選。

選項C,辯證法的觀點認爲世界是普遍聯繫的整體和永恆發展的過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內部矛盾推動而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展着;形而上學的觀點把世界的各種現象看作是孤立、靜止、片面的東西,認爲世界是沒有矛盾的,變化只是事物數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純外力的結果,區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標準是“是否用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C項與題意無關,故不選。

選項D,唯物史觀認爲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唯心史觀認爲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標準,C項與題意無關,故不選。

 1.【正確答案】A

 

二、哲學及其基本問題: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昨天我們學習了哲學的第一個基本問題,即什麼是世界的本源的問題,今天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基本問題: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實世界?即“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根據對上述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又可以劃分爲可知論和不可知論。可知論認爲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論認爲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認識或不能被完全認識的,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我們可以通過一道題,來把握這一知識點。

2.下列說法屬於可知論的是

A.人類終將智慧的彼岸

B.這個世界是個迷

C.心靜自然涼

D.我閉上雙眼這個世界就沒有懸崖

 

回答這種題目,各位同學要明確題乾的設問區間是什麼,問的是什麼?是可知論還是不可知論,這一點很重要,同學們要在審題正確的基礎上再進行作答。

正確答案爲A, 人類終將智慧的彼岸屬於可知論,認爲思維最終能夠認識存在。

B選項爲干擾選項,是不可知論的觀點

C選項爲干擾選項,是主觀唯心的觀點。

D選項爲干擾選項,是主觀唯心的觀點。

2.【正確答案】B

 

三、哲學的基本問題:小問題——形而上學與辯證法

昨天我們學完了哲學兩大問題,爲什麼這裏又來了一個“小問題”呢?因爲從邏輯上形而上學與辯證法是要在回答前面兩個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搞定。

根據對“世界是怎樣存在”,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聯繫的還是孤立的,是發展的還是靜止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不同的觀點。辯證法堅持用聯繫的、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爲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形而上學則堅持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在這裏,各位同學要注意,形而上學在選項當中經常考到,我們定位它的關鍵詞是:靜止、孤立、片面、無矛盾。在真題中,只要相關理論出現上述關鍵詞,直接判定爲形而上學。

 

3.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在回答

A.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

B.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

C.世界是如何被改造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

D.世界是能否被認識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

 

【解題思路】根據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即對世界上的事物是聯繫的還是孤立的,是發展的還是靜止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不同的觀點。辯證法堅持聯繫的、發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爲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的內部矛盾;形而上學則堅持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A,“世界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劃分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選項C,“世界是如何被改造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爲干擾選項。

選項D,“世界是能否被認識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物質觀·物質的範疇

各位同學,從今天起我們開始進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的核心內容,即“唯物三觀”。我們被稱之爲:物質觀、意識觀、實踐觀。這是歷年真題考察的密集區,各位一定要注意。今天我們先看物質觀的第一個考點“物質的範疇”。首先,大家可能對“範疇”這個詞比較陌生,“範疇”這個詞在考試中只需把它當做“定義”即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實質內容:

20 世紀初,列寧對物質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學的規定:“1.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2.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3.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爲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

 這是我們大綱中的物質的概念,這個概念不是讓大家去背,而是學習之後你從此就會區別什麼是物質,什麼不是物質。

我們來一道模擬題,小心哦這道題比較難:

【多選】下列概念當中屬於哲學的物質範疇的是:

A.人類社會

B.生產關係

C.愛情

D.語言

 

知道題目如果同學們學習過唯物史觀的話就會更好理解,人類社會、生產關係(不以人的意識爲轉移的經濟關係)、語言(這個最難)都是不以人的意識爲轉移的,通過感覺感知的,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的物質種類。

而干擾項選項D“愛情”,以人的意識爲轉移……至少我這樣認爲的。

 正確答案: ABD

物質觀·物質的定義方式

昨天我們學過物質的定義,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1.物質是標誌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2.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3.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爲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那麼這個定義是怎麼得出的捏?

答案是:列寧是從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上來把握物質的。

注意!這是一個小題考點,而且它很隱蔽。這句話什麼意思,我們一般定義一個概念的時候,通常要找它的上位概念,比如iPhone是什麼?是手機。但是物質很難找上位概念,於是找了一個貌似與它有比較相近的概念來定義,這個概念就是“意識”

1.對概念下定義的方式通常有多種,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範疇的定義是通過

A.物質與意識的關係界定的

B.個別與一般的關係界定的

C.物質的屬性進行界定的

D.認識與實踐的關係界定的

1.【正確答案】A

 

【解題思路】對概念的定義方式通常有兩種,第一種就是通過概念的屬性進行定義,例如“玫瑰花是植物的一種”,但是以這種定義方式對“物質”這個概念進行定義卻是行不通的,因爲“物質”是宇宙間最大的概念,其本身是沒有所屬的,只有其他概念屬於“物質”。於是,列寧對物質進行定義採用的是第二種方式,即通過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係進行界定,所以如果我們回顧教材上物質的定義,就會發現“不依賴於意識而存在”、“爲意識所複寫、攝影和反映”這些關鍵詞了。所以選項A正確。

 

【干擾選項分析】

選項B,通過個別與一般的關係和通過上文所分析的“屬”定義方式類似,不是列寧對物質的定義方式,故不選。

選項C,上文已經分析,通過物質的屬性對物質進行定義,這種方法行不通,因爲“物質”是宇

宙間最大的概念,它是不存在屬的,故不選。

選項D,對物質進行定義,不可能通過實踐來進行,因爲實踐歸根到底屬於物質活動,故不選。

物質範疇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和統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學概括。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於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爲人的意識所反映。

什麼叫“客觀”,就是不以人的意念爲轉移客觀實在性就是物質的性質,一個概念的有什麼性質,我們是頭一回學,如果你通讀整個哲學書,你會發現很多概念有許多性質,如:客觀性、有限性、無限性、多樣性、普遍性,這些都是命題的重點,老師屆時會給大家總結。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與其他哲學學派有很大的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客觀實在”是指

A.人類能夠實在感知的自然事物

B.物質的具體形態和具體結構

C.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

D.看得見、摸得着的實物

 

【解題思路】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指獨立於人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識爲轉移並能爲人的感覺所感知的客觀存在,即物質世界。不管物質的形態、結構和屬性如何千變萬化,但其客觀實在的屬性卻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因而具有永恆性和絕對性,客觀實在性是萬事萬物共有的特性。本題中的客觀實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所以選項C正確。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A,客觀實在是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既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還包括看不見摸不着,但卻同樣可以感知的社會歷史活動,也就是說客觀實在不僅僅指的是“自然事物”,所以A選項說法不全面,故不選。

選項B,錯誤特徵與A選項一致,客觀實在不僅僅指的是“物質的具體形態和結構”,還包括很多無形的事物,因此B選項說法不全面,不選。

選項D,錯誤特徵與A、B選項一致,客觀實在不僅僅包括“看得見摸得着的實物”,還包括很多“看不見”的物質,因此,D選項說法不全面,故不選。

【正確答案】C

 

物質觀·物質與運動

物質與運動是一個客觀題的高頻考點

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標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範疇。給位同學在這裏要做個筆記:運動=變化,做題和後續講解時用的上。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質是運動着的物質。另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

脫離物質談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脫離運動談物質,將導致形而上學。

1.《壇經》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慧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這段話表明慧能關於運動的基本觀點是A.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B.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運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

D.精神是運動的主體

1.【正確答案】D

2.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A.變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變,沒有不變

C.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D.變與不變是絕對對立的

【解題思路】本題題幹中慧能的意思是,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人的心在動。關鍵詞“心”明確地告訴我們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認爲精神是物質的本原,精神是本質,認爲精神是運動的主體,所以選項D正確。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A,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這是唯物主義觀點,而本題題幹中慧能的觀點是唯心主義,故不選。

選項B,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着的物質,兩者不可分割,這是唯物主義觀點,而本題題幹中慧能的觀點是唯心主義,故不選。

選項C,慧能的基本觀點是運動的主體就是精神,精神運動是運動的唯一形式,而根本不存在什麼“物質運動”這個說法,或者說認爲“物質在運動”的觀點是絕對錯誤的,因此,選項C不符合慧能的觀點,故不選。

2.【正確答案】C

【解題思路】變是運動,不變是靜止,整個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一。本題題幹中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就是說明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因此,正確答案爲選項C。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A,世界的本原是物質,而不是變,或者運動。

選項B,“世界上只有變,沒有不變”的觀點屬於誇大絕對運動,否定相對靜止,最終將導致詭

辯論。

選項D,變和不變是對立統一的,不能說是絕對對立的。

物質觀運動與靜止關係

今天我們來學運動與靜止,這是一個高頻考點同學們一定要注意,並通過習題反覆練習,我們先看看它的內容:

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而物質在運動過程中又有某種暫時的靜止,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定狀態,包括空間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

 

在這裏我想問問諸位同學:靜止也是一種運動對不對?答案是肯定的!

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統一的。

運動和靜止相互區別:運動的絕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變動性、無條件性,靜止的相對性體現了物質運動的穩定性、有條件性。

運動和靜止相互聯繫: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1“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形象地表達了動和靜的辯證關係是

A.靜不是動,動不是靜

B.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C.動是必然的,靜是偶然的

D.動是靜的原因,靜是動的結果

 

【解題思路】本題題幹中“風定花猶落”表明靜的時候更能襯托出動,“鳥鳴山更幽”表明動的時候也特別體現了靜,所體現的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因此,正確答案爲選項B。

【干擾選項分析】

選項A,“靜不是動,動不是靜”的表述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爲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

選項C,動和靜從哲學方面理解也是運動和靜止的關係,所以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不是必然和偶然的關係。

選項D,動和靜並不存在因果關係。

【正確答案】B

 

物質觀·運動與靜止的方法論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哲學的“方法論“,什麼叫方法論,就是學這個知識點我們有什麼用。當然,在考研範圍內,方法論有兩種一種叫做”理論上的方法論“,指的是學過這個以後我們就能夠批判別人是錯的;另一種,我們稱之爲”實踐上方法論“,指學了這個原理之後我們能夠改造實踐。

我們看一下運動與靜止的理論上的方法論:

誇大靜止,否定運動將導致形而上學;誇大運動,否定靜止將導致詭辯論。

上道題:

赫拉克利特認爲“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但他的學生反駁說“人連一次都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兩種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A.前者是辯證法的觀點

B.後者是相對主義詭辯論

C.前者肯定相對靜止

D.後者否定絕對運動

 

【解題思路】“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體現的思想是: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

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辯證唯物主義在承認運動是絕對的同時,還承認相對靜止,所以選項AC正確。

“人連一次都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的思想過分地誇大了絕對運動,否認靜止的存在,把事物說成是不可捉摸的東西,是相對主義詭辯論,所以選項B正確。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D,“人連一次都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的思想否認靜止的存在,並沒有否認絕對運動,反而是誇大了絕對運動,完全否定了相對靜止,故不選。

【正確答案】ABC

有同學說,自己就是找不着刷題的“套路”和竅門,做再多題都不得要領,怎麼辦?

提醒大家不要慌張,現階段我們都有可能碰到類似的情況,因爲大家的基礎不牢、不會對做題方法及時進行總結,也可能造成自己複習效率慢。

但刷題環節是我們強化階段致勝的重要利器,一定要牢牢把握、不容有失誤和懈怠之處!

福 利 時 間 !

滬江考研刷題班即將上線,限售3000份,

課程上線48小時內,將有驚喜最低價等待開搶!

入Q羣:491206408 第一時間獲取搶課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