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學習 > 英語學習方法 > GRE閱讀官方指南(OG)梯度練習

GRE閱讀官方指南(OG)梯度練習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5W 次

對於GRE閱讀部分來說,大家可以先從官方指南開始備考。這樣對大家之後的複習方向有更好的幫助。下面小編就爲經典整理了OG內容,供大家參考訓練。

GRE閱讀官方指南(OG)梯度練習

GRE閱讀官方指南(OG)梯度練習

1. A person who agrees to serve as mediator between two warring factions at the request of both abandons by so agreeing the right to take sides later. To take sides at a later point would be to suggest that the earlier presumptive impartiality was a sham.

The passage above emphasize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points about mediators?

A They should try to form no opinions of their own about any issue that is related to the dispute.

B They should not agree to serve unless they are committed to maintaining a stance of impartiality.

C They should not agree to serve unless they are equally acceptable to all parties to a dispute.

D They should feel free to take sides in the dispute right from the start, provided that they make their biases publicly known.

E They should reserve the right to abandon their impartiality so as not to be open to the charge of having been deceitful.

Questions 2 to 5 a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reading passage.

Was Felix Mendelssohn (1809–1847) a great composer? On its face, the question seems absurd. One of the most gifted prodigies in the history of music, he produced his first masterpiece at sixteen. From then on, he was recognized as an artist of preternatural abilities, not only as a composer but also as a pianist and conductor. But Mendelssohn’s enduring popularity has often been at odds — sometimes quite sharply — with his critical standing. Despite general acknowledgment of his genius, there has been a noticeable reluctance to rank him with, say, Schumann or Brahms. As Haggin put it, Mendelssohn, as a composer, was a “minor master . . . working on a small scale of emotion and texture.”

2. Select a sentence in the passage whose function is to indicate the range of Mendelssohn’s musical talents.

3. The passage suggests that anyone attempting to evaluate Mendelssohn’s career must confron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dichotomies?

A The tension between Mendelssohn’s career as a composer and his career

as a pianist and conductor

B The contrast between Mendelssohn’s popularity and that of Schumann and Brahms

C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Mendelssohn’s popularity and his standing among critics

D The inconsistency between Mendelssohn’s reputation during his lifetime and his reputation since his death

E The gap between Mendelssohn’s prodigious musical beginnings and his decline in later years

  GRE閱讀備考背景知識之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The Lost Generation),又稱迷失的一代,是美國文學的一個極具特點的文學時期,其中的一個代表文學人物是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 1891-1960),代表作品《他們的眼睛望着上帝》(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1937);這個作品也是GRE閱讀中被引用的最多的文學作品之一。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是20世紀美國文學的重要人物之一。她是小說家、黑人民間傳說收集研究家、人類學家。她也生在美國南方,是 Harlem 文藝復興時期的活躍分子。她畢生爲保持黑人文化傳統而奮鬥,收集出版了黑人民間故事集《騾與人》及《告訴我的馬》。赫斯頓還寫了四部小說:《他們眼望上蒼》《約拿的葫蘆藤》《摩西,山之人》《蘇旺尼的六翼天使》。其中《他們眼望上蒼》是她最受歡迎的作品,是黑人文學中第一部充分展示黑人女子內心女性意識覺醒的作品,在黑人女性形象的創造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被公認是黑人文學的經典作品之一。

集女作家、民俗學家、人類學家於一身的佐拉·尼爾·赫斯頓一生致力於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和保護。她對自己的非洲裔美國人的身份非常驕傲和自豪,否認自己有既是美國人又是黑人的“雙重意識”的困惑。她拒絕把黑人當成美國社會的“問題”,拒絕把黑人描寫成種族歧視制度下產生的畸形兒。她在作品中深刻地揭示了當時黑人社區內存在的鄙視自己黑皮膚的黑人種族主義思想對黑人靈魂的腐蝕,力圖喚醒黑人對自己身份的肯定和熱愛。然而,哈萊姆文藝復興的高潮過去以後,以理查德·賴特爲代表的黑人“抗議文學”成爲當時黑人文學的主流,赫斯頓及其作品被湮沒在美國文學的塵埃裏無人問津.直到20世紀60年代的黑人權利運動興起,以及黑人民族主義意識的喚醒,赫斯頓纔在一片荒冢中被重新發現。實際上,賴特式的“抗議”與赫斯頓式的“讚美”只是非裔美國人在美國社會求得生存的既矛盾又統一的兩種策略。

  GRE閱讀長文章背景介紹:法國二月革命

法國二月革命(the February Days)是一篇經典的老GRE長閱讀文章, 同時也是新GRE中經常出現的長閱讀. 筆者最近在北京參加的3月9日GRE考試中, 就出現了這篇文章. 那麼, 今天我們就從這篇文章出發, 聊一聊法國各種“革命”的故事.

看過這篇文章的同學, 一定會被這篇文章中的各種革命的日期弄得暈頭轉向. 的確, 大量的時間點和陌生的歷史事件是本文最大的難點. 不過大家不用着急, 等我們介紹完這些革命的背景和特點, 大家能夠對號入座以後, 讀這篇文章就遊刃有餘了. 事實上, 這篇文章一共提到了4個發生在19世紀的法國巴黎的革命, 分別是(按時間排列):

1. July 1830, 常被稱爲 “七月革命”.

2. February 1848, 常被稱爲 “二月革命”.

3. June 1848, 常被稱爲 “六月起義”

4. May 1871, 有名的 “巴黎公社”運動.

(在考場上如果遇到了同樣含有很多日期或人名的文章, 像這樣在草稿紙上把它們都列出來是不錯的方法 ^_^)

1. 法國七月革命:

時間: 1830年7月

目標: 反抗當時法國國王查理十世 (Charles X, 即Charles Philippe) 的統治

結果: 成功, 推翻了波旁 (Bourbon) 王朝的統治, “七月王朝” (July Monarchy) 開始

要聊法國七月革命, 必須從另一個更早的革命——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聊起. 衆所周知, 法國大革命推翻了統治法國多個世紀的絕對君主制與封建制度, 處死了當時的國王路易十六, 並在1792年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可是不久之後, 拿破崙發動 “霧月政變” 上臺, 成爲法國第一執政, 實際爲獨裁者. 他隨後又在1804年修改了憲法, 將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改爲了法蘭西第一帝國, 登基帝位.

拿破崙稱帝並沒能維持太久, 1814年, 拿破崙戰敗被流放, 路易十八重新上臺. 拿破崙於1815年3月殺回巴黎, 試圖重建帝國, 路易十八落荒而逃. 好景不長, 不到一百天後, 即同年6月,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敗, 路易十八得以復位, 波旁王朝得以復辟.

爲什麼要提這段歷史呢? 原因是1830年7月爆發的七月革命, 要推翻的正是路易十八的繼位者, 他的弟弟查理十世. 經歷過法國大革命的巴黎人民無法忍受查理十世的專制統治, 終於在1830年7月爆發了起義, 將他推翻了.

七月革命是一次成功的革命, 而且革命在沒有經過什麼反抗的情況下便完成了. 七月革命之後, 路易·菲利浦 (Louis Philippe) 上臺, 而因爲革命發生在7月, 因此他的統治被稱爲 “七月王朝”. 有沒有覺得這位的名字很眼熟? 沒錯, 這正是出現在文章第一句話裏的名字: “In February 1848 the people of Paris rose in revolt against 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of Louis Philippe.” 緊接着而來的1848年二月革命, 正是要推翻這位的統治.

2. 法國二月革命

時間: 1848年2月

目標: 反抗路易·菲利浦 (Louis Philippe)的統治

結果: 成功, 推翻了路易·菲利浦 (Louis Philippe)的統治,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拿破崙三世任總統.

七月革命以後, 路易·菲利浦上臺, “七月王朝”開始. “七月王朝”的統治基礎較爲薄弱, 面臨着來自不同階級的不滿.

一方面, 拿破崙在當時是一個英雄一樣的存在, 被普遍認爲是國威的象徵, 社會的改革者. 對拿破崙的崇拜, 加深了人民對路易·菲利浦政府的失望, 人民將之與拿破崙的功績比較, 認爲他在外交政策上過於軟弱.

另一方面, 政府的貪污及專制令中產階級也十分不滿政府的統治. 共和主義者更希望推翻君主制, 成立共和政府.

在這樣的背景下, 1848年2月, 工人和學生開始上街遊行, 要求推行改革. 路易命令軍隊維持秩序, 但是軍隊卻有了投向革命者的傾向. 路易採取了一系列的挽救措施試圖保存王位, 但是革命者吸取了七月革命的教訓, 堅決地要推翻君主制建立共和國. 最終, 路易·菲利浦不得不退位, 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成立, 而出任總統的正是拿破崙三世(拿破崙一世的侄子與繼承人).

就這樣, 二月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翻了七月革命的 “結果” — 路易·菲利浦, 重新建立了共和國. 而特別有意思的是, 又是一位拿破崙(三世)成了總統, 而且這個拿破崙在不久之後也學拿破崙一世稱了帝, 再次把共和國變成了帝國.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啊.

讀過文章的同學一定還記得, 文章中把成功的革命和失敗的革命進行了一個對比: (第3段第1句) “Quite different is the outcome of successful insurrections like those of July 1830 and February 1848.” 正如閱讀文章中所說, 以上介紹的1830年的七月革命和1848年的二月革命都是 “成功” 的革命, 而另外兩個革命, 1848年的六月起義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運動的結果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具體的情況, 我們在《長文章背景介紹之 法國二月革命 (下)》中繼續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