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18考研政治: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18考研政治: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4.5K 次

一、社會基本矛盾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
1、社會基本矛盾的內容
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社會基本矛盾。因爲:
①這兩對矛盾所涉及的三個方面,即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囊括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形成了社會有機體的基本結構即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觀念結構;
②這兩對矛盾存在於每個社會形態之中,貫穿於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始終;
③這兩對矛盾規定了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社會形態、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
④這兩對矛盾是其他一切社會矛盾的根源,決定並制約其他社會矛盾的存在和解決;
⑤這兩對矛盾運動所體現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繫,形成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即兩個“一定要適合”的規律。

18考研政治: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

這兩對基本矛盾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但地位和作用並不相同。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更爲根本的矛盾,它決定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產生和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又受到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制約,它的解決有賴於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矛盾的解決。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以至在整個社會發展中,生產方式或經濟因素起決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視上層建築即政治和社會意識因素的巨大的能動作用。

2、社會基本矛盾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社會基本矛盾作爲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它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現在:首先,生產力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最基本的動力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其次,社會基本矛盾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是“一切歷史衝突的根源”,決定着社會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最後,社會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解決方式,並從根本上影響和促進社會形態的變化和發展。

3、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方法要求我們全面認識和分析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爲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調整生產關係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不斷完善上層建築以適應經濟基礎發展。當前我國正在全面深化改革,這是由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決定的。

二、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的本質在於它是與特定的生產關係相聯繫的、在經濟上處於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或人羣共同體。生產資料佔有關係不同,是劃分階級的基礎。階級對立的實質是社會上一部分人擁有生產資料因而佔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

階級鬥爭是社會基本矛盾在階級社會中的直接表現,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是以消滅私有制和剝削制度、解放全人類爲最終目的的鬥爭,其歷史進步作用是其他階級鬥爭不可比擬的。

三、社會革命在階級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階級鬥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導致革命。革命是階級鬥爭的最高形式,是社會形態的質變。革命的實質是革命階級推翻反動階級的統治,用新的社會制度代替舊的社會制度,解放生產力,推動社會發展。革命的根本問題是國家政權問題,國家政權從反動階級手裏轉到革命階級手裏,是實現社會形態變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標誌。

革命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革命是實現社會形態更替的重要手段。馬克思說,“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馬克思主義重視革命的偉大作用,同時也不否認改良作爲革命的一種補充手段、爲爭取勞動者境況的改善所起的作用。馬克思主義不拒絕改良,但反對改良主義。

四、改革的性質和作用
改革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又一重要動力。改革是在同一社會形態內,通過調整、變革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某些部分及環節,實現該社會形態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同樣離不開改革。恩格斯指出:“我認爲,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

改革是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改革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對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的闡述,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發展的理論,對於我們理解改革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五、科學技術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科學技術的含義
科學技術是一個複合概念。科學和技術既相互區別,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聯繫。科學是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反映客觀事實和客觀規律的知識體系及其相關的活動。科學主要分爲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技術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技術包括生產技術和非生產技術。狹義的技術是指生產技術,即人類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的方法與手段。科學活動主要是一種認識活動或精神性活動,技術活動主要是一種生產性、實踐性活動,科學和技術是辯證統一的整體。在今天,科學活動與技術活動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日益融爲一體。

2、科學技術革命的作用
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動力體系中的一種重要動力。恩格斯說:“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又說,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的槓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科學技術革命主要是通過促進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深刻變化來推動社會發展的。

現代科學技術革命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更加深遠、更加強烈。主要表現在:

首先,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其一,它使生產力的構成要素髮生質的變革;其二,它使人們的勞動形式產生質的提升;其三,它使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發生重大調整。

其次,現代科技革命推動生活方式的變革。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於人們生活方式的四個基本要素,即生活主體、生活資料、生活時間和生活空間,從而引起生活方式發生新的變革。

最後,現代科技革命推動思維方式的變革。現代科技革命使思維方式具有系統性、整體性、開放性、動態性、創造性等特徵,並使認識活動出現數學化、模型化、形式化的趨勢。我國制定並實施的“科教興國”戰略是發揮科技社會功能的強大推動力的重要保證。

3.、科學技術社會作用的兩重性
科學技術像一把雙刃劍,既能通過促進經濟發展以造福於人類,同時也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對人類的生存發展帶來消極後果。

在當代,科學技術發展在造福人類的同時,“全球問題”日益引起人們關注。人口增長過快、糧食短缺、能源和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等問題日益突出。“全球問題”的出現,深刻地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矛盾。“全球問題”不僅是個自然問題、科學技術問題,而且是一個社會問題,是一個涉及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組織以及各種社會認識和實踐的複雜問題。解決“全球問題”有賴於多方面的努力和條件。要用科學的自然觀和發展觀指導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樹立全球觀念和危機意識,克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狹隘視野,克服急功近利的行爲;要正確對待自然和社會的關係,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資源;要增強人們合理控制各種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的能力和手段,爲人類擺脫困境創造新的物質條件。如果問題是由社會制度造成的,就需要變革這種不合理的社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