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英美文學參考論文

英美文學參考論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1W 次

英美文學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它是一門語言藝術,既含有對人生體驗的文化表徵,又富有生命力,充滿着人文的精神和審美情趣。下文是本站小編爲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英美文學參考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英美文學參考論文
  英美文學參考論文篇1

淺談建構主義下的英美文學教學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建構主義教學觀,其次探討了建構主義視角下的大學英美文學教學策略,最後對全文進行了總結。基於建構主義理念,大學英美文學教學可以從鼓勵自主學習、創設教學情境、重視協作對話等方面,構建動態生成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有效提升。

【關鍵詞】高校英語;英美文學;建構主義;教學策略

英美文學是高校英語專業必修課,其教學目的是通過了解和學習英美國家重要作家、代表作品,使得學生了解英美文學發展歷程的一門學科,並掌握文學批評的相關知識與方法,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口頭表達、書面寫作的能力等。

一、建構主義的教學觀闡述

在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裏,知識的獲取方式並非依賴老師的教導,而是基於特定的環境,也就是社會文化背景之中,通過外界的協助,用意義構建的手段來學習一些必要的資料。所以,建構主義觀將“會話”、“意義建構”、“情境”以及“協作”作爲學習背景4個核心因素。建構主義裏更加註重“學”,要儘量帶動學生們“學”的主觀能動性,使其成爲教學主體,也是認知與信息處理以及意義建構的主體。學習,並非老師對學生簡單傳播知識,而是學生們利用一些必要的知識資料而建構的過程。這樣的話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就不會面臨僅僅被動性的接收知識,他們會對外界傳來的信息進行處理和篩選,然後基於經驗來建構出新的意義。這也使得學生們意義建構的能力決定了他們知識的獲取量。

二、建構主義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學策略

(一)鼓勵自主學習,培養建構能力

建構主義的教學觀裏更加重視將學生看做主體,充分帶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儘可能讓其自主進行學習並參與教學過程,且能夠自主的進行知識意義的新建構。就現在學習者們普遍輕視文學類學科的現象,老師們更要注意不再靠填鴨式“滿堂灌”的方法傳授知識,要不斷帶動學習者們的閱讀熱情並養成閱讀好習慣,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們的文學閱讀興趣,少不了老師們的指導學習。老師們必須做到指導學習者們全面性且計劃性的閱讀,一步步來深入,且因材施教,因勢導利,有針對性的帶動他們的閱讀熱情。面向學習者羅列出各種題材、文體以及流派等類型的書單,且附上各書的特點簡介,讓學習者們可以按照自身偏好來挑選閱讀內容。還有就是,老師們也要重視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以及自主意義構建能力的拓展。

舉個例子,老師們在學生們閱讀前可以編寫出幾個比較值得思考且能夠啓發人的問題,爲便於學生閱讀過程中進行思考,由此帶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據一些心理學報道稱,問題既是思維開始的地方,也是推動思維前進的源泉,若是思維少了問題那麼只能說是膚淺。由此,通過問題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帶動學生們形成多角度思考、多元化研究問題的習慣,引導他們不斷成長爲深入、透徹且具有想象力的思考,且逐漸形成批判式思維。

(二)創設教學情境,激活建構思維

在建構主義觀裏有兩大要素,分別是學習者與情景背景,而也就是由於這二者的交互從而產生了知識。知識,就是基於特定情境下的意義建構成果。所以,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境一定要對其意義構建產生正面的作用。因爲英美文學教學所涉及的知識非常繁雜,因此老師們必須要通過視頻音像、多媒體媒介以及圖片、網絡文本等現代手段來多元化多角度的展現出和知識內容相符合的真實情境,使學習者們可以直接的領略到作品歷經的生活年代等背景,充分調動學生們的思維,引導他們按照以往的經驗,將舊的信息和接受的新信息進行有機的組合聯繫,然後加深對新知識的領會。還有就是,需要踐行因材施教原則,教師基於學生認知水平,科學創設情境,契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引導學生基於已有知識與經驗,延伸、拓展與探索。

(三)重視協作對話,促進多維交流

建構主義觀裏更加註重協作學習的過程。這是由於協作會使得思維更加開闊,意義的建構也會更爲可靠,且主題性更爲明確。除此之外,建構主義教學觀也很重視學習行爲中的對話性與社會性。協作探究以及交互教學都能夠體現出建構主義學習的社會性。通過合作,提升建構質量。就像基於目前的網絡科技背景,老師們能夠通過諸如主頁、郵件、博客等模式來與同學們進行交流溝通,且針對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進行有效指導。還有就是,老師也可以依據性格愛好等科學的將學生分組,展開小組協作學習,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建構生成性課堂,引導互助探討、合作交流、優勢互補,教師實施科學介入與有效指導,探索建構意義與效果。綜上,老師或許能夠顛覆以往教師爲主體的單一沉悶的教學模式,充分培養學生們進行英美文學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師生間以及同學間營造一個多元化的自由的交流環境。

三、總結

相較於以往的教學模式,建構主義觀是一個新的教育里程碑。它將學生更多的作爲教學主體,注重他們學習且進行意義建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爲本世紀的英語教改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也更爲處境堪憂的英美文學教學開拓了新思路。基於建構主義教學觀,文學老師們必須明確自身減負的責任,努力提高專業水平,培養學生們意義建構的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培養學生高能力高素質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肖劍.建構主義理論視野下的英美文學課堂教學[J].教育與職業,2012(8).

[2]馬風華.建構主義視野下的英美文學教學[J].科教文匯,2013(31).

[3]覃春華.探究建構主義教學觀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5(3).

[4]賀亮.英美文學多媒體教學研究的建構主義視角[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5]趙秀蘭.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的英美文學教學[J].咸寧學院學報,2010(4).

  英美文學參考論文篇2

論《老人與海》中的社會生命倫理和自然生命倫理

《老人與海》主要講述了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的故事,也奠定了海明威在世界文學中的突出地位。如同海明威本人一樣,聖地亞哥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男人,也是一位鐵骨錚錚的硬漢,在他們身上,凝聚的是人類自古相傳的頂天立地的氣魄,但是不能否認,《老人與海》是一場古希臘式的英雄悲劇,烘托出聖地亞哥這位悲劇性的人類英雄。

《老人與海》就是一出臉譜分明的寓言,聖地亞哥、大馬林魚和鯊魚就是這出寓言的主角,海明威襯托出聖地亞哥這位硬漢,同時又讓這位硬漢被不可知的天意打敗,但小男孩的出現又使得“永不言敗”的人類精神得到延續,這就是人類千百年來反抗自然的一個縮影。人可以失敗,但不可以被擊敗,外在的肉體可以接受折磨,但是內在的意志卻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是《老人與海》一再強調的觀點,也是作者一直想要傳遞給讀者的人類倫理傳承。另一方面,聖地亞哥又是一個脫離了社會性的人,在遼闊的大海上,孤立的聖地亞哥被剝奪了社會屬性,他所尊奉的“叢林法則”讓他成爲了一個狩獵者,也將他自己擺在了同大馬林魚和鯊魚同等的地位上,這不再是人類作爲萬物靈長1的自然倫理思維,聖地亞哥的生命倫理已然混淆。生命倫理混亂的後果是嚴重的,本文就將從《老人與海》中的社會生命倫理和自然生命倫理分別進行分析,最終就生命倫理混亂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一.人類社會中的生命倫理

作爲《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自己就一直標榜自己是“一個硬漢”,他也的確是享譽世界的“硬漢作家”。聖地亞哥的硬漢形象其實也就是海明威自己的影子,“硬漢”也就成爲了聖地亞哥在人類社會中的倫理形象。談到人類社會中的生命倫理,就不得不談到人類的羣體性,作爲一個文明社會的成員,人類的羣體性最直觀的表現就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幫助和古老相傳的代代傳承。一方面來說,《老人與海》的人類世界是一個溫情的世界,小男孩一直是聖地亞哥堅定的支持者,他爲老漁夫捕魚、送飯,陪他聊天,飯店老闆也時常免費爲聖地亞哥提供食物,這是人類社會中生命倫理觀念的具現。另一方面,《老人與海》的世界是缺乏女性的,在海明威看來,女性角色會消解掉男性的陽剛與鐵血,於是在這一部男性神話中將女性徹底的排除在外。從“女性缺乏”這個角度觀察,《老人與海》的世界也是殘缺的,它缺少了女性的一面,固然這有利於聖地亞哥這個硬漢形象的塑造,但是也揭露了至少在聖地亞哥的社會倫理中存在着殘缺。聖地亞哥的倫理殘缺正好與《變形記》中格里高利的倫理畸形走上了相反的道路,格里高利是因爲過度關愛家人而導致的親情倫理畸形,但是聖地亞哥這位硬漢是由於過度追求和崇拜力量而導致了社會倫理的殘缺。

人類社會生命倫理還有一個方面,那就是人類精神和信念的代代傳承。這一點最爲突出的就是小男孩與聖地亞哥之間的關係,因爲海明威自認爲打造了一個硬漢形象,同時又在其身上賦予了“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擊敗”的堅韌精神,這種人類頑強不屈的精神信念,在聖地亞哥之後,需要有人來繼承,於是在小說結尾處,小男孩回到了聖地亞哥的身邊,去學習更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其實也就是老漁夫身上那種“永不言敗”的精神,也正是這種傳承,在聖地亞哥身上籠罩了一層人類社會生命倫理的光環。不過可惜的是,聖地亞哥對於力量狂熱的崇拜,也預示了他由於生命倫理混亂而處處受挫的困境。

二.自然競爭中的生命倫理

對《老人與海》中自然倫理的觀點,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聶珍釗教授認爲聖地亞哥的“叢林法則”意識即是《老人與海》中生存競爭的倫理具現。從海明威塑造的“硬漢形象”來看,聖地亞哥是一個極度追求和崇拜力量的人。老漁夫的一生都生活在對個人力量的崇拜中,因爲個體力量的強弱便是大自然中“叢林法則”的決定性力量。另一方面,聖地亞哥身上有一種萬物平等觀念,結合着他獨自出海,大海從空間上割裂了他和人類社會的聯繫,在茫茫大海上,聖地亞哥僅是獨立於人類種族之外的單獨個體,此時他在客觀身份和主觀意識上都已經化作自然的一員,種族的高低被模糊化,這裏唯一可靠的只有力量,“弱肉強食,適者生存”,這就是《老人與海》中自然競爭的生命倫理。

但是《老人與海》中的生存競爭又與人類獵殺動物不同,人類獵殺動物大多站在生物鏈的制高點,但是聖地亞哥與獵物之間的生存競爭是處於同一條起跑線。例如鯊魚,《老人與海》的後半段基本上都是描述聖地亞哥同前來搶食的鯊魚進行搏鬥,雙方本沒有仇恨,只是在爭奪生存下去的權利,鯊魚被刺死時仍吞下口中魚肉,這也就是生存的競爭。這場生存競爭雖然殘酷,卻絕不殘忍,參與到這場競爭中的各個個體,無不是爲活下去而努力,他們之間本就平等。聖地亞哥信奉“叢林法則”,他也成爲了野獸,在他的眼中,萬物平等,他與鯊魚的搏鬥就是自然倫理觀點的一個典範案例。

三.生命倫理上的混亂

《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形象固然展示了“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擊敗”的頑強人類精神,也塑造出了符合人類社會倫理的“硬漢形象”,但是聖地亞哥同樣對於“叢林法則”的信仰,已經構成了一種個人生命倫理上的混亂。

聖地亞哥在日常生活中對個人力量的讚揚自不必說,在他的夢境中,他經常夢見獅子,這既是海明威借聖地亞哥傳遞出的一種與自然和諧的觀點,同樣也是一種對力量的渴求。“獅子”這力、“君王”、“力量”的象徵,獅子身上擁有的既是聖地亞哥對力量的渴求,也是一種對純粹力量的肯定。聖地亞哥甚至將這種肯定代入到了日常生活當中,他回憶自己的人生時,想到最多的不是已逝去的妻子,而是他當初在酒館用一天一夜時間贏了一場扳手腕,對個人力量的追求已經深刻在他的潛意識當中。因此,他是孤獨的,也是不爲人理解的,他已然將自然倫理的觀念混進了人類社會當中。

而在自然競爭中,他將馬林魚、鯕鰍,甚至鯊魚都看做是平等存在的對手,人與動物的界限模糊了,甚至聖地亞哥對死去的大馬林魚還產生莫名的友誼,稱其爲“我的朋友”,這將人類社會倫理的觀念又混雜進了自然生存競爭當中。而那句“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擊敗”,其實多少也透露出“叢林法則”的思想,在弱肉強食的世界,或者被毀滅,或者獲得勝利。

聖地亞哥心中的生命倫理混亂了,社會倫理與自然倫理相互混淆,他顯得有些無所適從,成爲了人類社會和自然競爭的夾縫中的人。人不應該將自己與獸混爲一談,人應該遵從人類社會的倫理價值觀念,而不是試圖將自己分割出去,以獸的生命倫理去生存。但是另一方面,聖地亞哥的確也展示了人類在與自然搏鬥時堅韌頑強的精神,展示了人的尊嚴。儘管他是一個在生命倫理中混亂了的人,但是依舊不失爲一位硬漢。

《老人與海》是一部寓意深刻的中篇小說,其中蘊含的意義豐富,當然,這也與作者海明威豐富曲折的人生經歷有關,本文僅從生命倫理範疇對《老人與海》進行了淺析,其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去進行闡釋和深入探討。

參考文獻:

[1](美)歐內斯特·海明威:《老人與海》,譯林出版社,1999年.

[2]聶珍釗:《<老人與海>與叢林法則》,《外國文學評論》,2009年03期.

[3]於冬雲:《硬漢神話與生命倫理》,《外國文學評論》,2000年02期.

[4]孫文靜:《<老人與海>中聖地亞哥形象分析》,《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猜你喜歡:

1.淺談英美文學論文

2.英美文學相關論文參考

3.英美文學方面論文範文

4.英美文學論文範文

5.有關英美文學論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