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英語閱讀 > 英語文化 > 18考研政治:實踐與認識(一)

18考研政治:實踐與認識(一)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1W 次

一、實踐的本質、基本特徵和基本形式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爲了正確理解認識的基礎和來源,必須首先考察人類的實踐活動。
1、實踐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爲: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世界的客觀物質性活動。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闡明瞭實踐是感性的、對象性的物質活動,強調哲學的重要使命在於指導實踐改造世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padding-bottom: 179.78%;">18考研政治:實踐與認識(一)

2、實踐的基本特徵
(1)實踐是物質性的活動,具有直接現實性。
實踐具有將腦中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的功能,這種功能稱之爲“直接現實性”,所以說,實踐是同主觀認識活動相區別的感性物質活動。

(2)實踐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體現了自覺的能動性。
人具有理性思維,所從事的是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的有目的、有意識地改造世界的活動,只有這種人的自覺的、能動的活動才具有真正的實踐的意義。

(3)實踐是社會的歷史的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
實踐的社會性決定了它的歷史性,因爲實踐的內容、性質、範圍、水平都是受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所制約的,都是隨着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的,因而都是具體的、歷史的。

3、實踐的基本形式
實踐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質生產實踐、社會政治實踐和科學文化實踐等。物質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社會政治實踐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科學文化實踐是改造自然和社會的準備性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

二、實踐和認識活動中的主體、客體和中介
1、概念
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客體是指實踐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中介是指各種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運用、操作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及相互作用的過程
主體和客體的相互關係,從根本上說是認識關係和實踐關係。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不僅僅是認識和被認識的關係,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關係;主體反映客體的過程,也是主體改造客體的過程。所謂認識過程,就是人們在改造客觀對象的實踐中能動地反映對象的過程。在實踐過程中,主體一方面受到客體的限定和制約,另一方面又能不斷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覺能動的活動不斷打破客體的限定,超越現實客體,從而使主體和客體同時得到改造、發展與完善。這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實質。

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環節:
一是確立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
二是實踐主體按照實踐目的和實踐方案藉助一定手段實際地作用於客體,把實踐方案變爲實際的實踐活動;
三是通過反饋和調節,使實踐目的、手段和結果按一定方向運行。總之,實踐活動過程在主體的自覺意識支配下,既能動地變革着客觀世界,又能動地改造着主觀世界。

三、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係
1、實踐對認識的決定作用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首先,實踐產生了認識的需要。人成爲認識主體的根本原因是由於人改造客觀世界活動的需要;客觀存在的事物也是由於實踐的需要,作爲實踐改造的對象,才逐一地成爲認識的客體。
其次,實踐還爲認識的形成提供了可能,並把這種可能變爲現實。實踐把主體和客體直接地、現實地聯結起來,使主體能從客體中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客觀事物只是由於實踐的中介才轉化爲主體的認識對象和認識內容。
不僅如此,主體用於加工客體信息的各種思維模式,也是來源於實踐。實踐作爲一種客觀物質活動,是按照一定規律進行的,這種合規律的活動,久而久之,會在人們頭腦中積澱下來,形成各種模式,如邏輯格式等。

對於認識來源於實踐,不能作狹隘的簡單化的理解。

第一,認識來源於實踐並不否定人的大腦和感官在生理素質上的差異對認識的影響。但是人的生理素質只是人們進行實踐和認識的一種物質條件,並不是人們的實踐和認識本身。它對於形成人們在認識和才能上的差別並不起決定性的作用,造成人們認識和才能差別的決定性原因是後天的社會實踐。馬克思曾引用亞當·斯密的話說明這個問題:“他清楚地看到:‘個人之間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遠沒有我們所設想得那麼大,這些十分不同的、看來是使從事各種職業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區別的才賦,與其說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說是分工的結果。’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要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他們之間的鴻溝是分工掘成的。”

第二,認識來源於實踐並不否認學習間接經驗的重要性。由於具體的主體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親身實踐,而且理論或認識本身也具有歷史的繼承性,所以主體可以也應該通過讀書或傳授等方法來獲取間接經驗,這是發展人類認識的必要途徑,它的意義充分體現在牛頓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別人瞭望得略爲遠些,那是因爲我站在巨人們的肩膀上”。但是間接經驗歸根到底也是來源於前人或他人的實踐,而且人們接受間接經驗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種直接經驗爲基礎,只有把間接經驗與直接經驗結合起來,纔能有比較完全的知識。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首先,實踐的發展不斷地提出認識的新課題,推動着認識向前發展。恩格斯說:“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其次,實踐爲認識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一方面,實踐的發展不斷揭示客觀世界越來越多的特性,爲解決認識上的新課題積累越來越豐富的經驗材料;另一方面,實踐又提供日益完備的物質手段,不斷強化主體的認識能力。最後,實踐鍛鍊和提高了主體的認識能力。恩格斯說:“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學會改變自然界而發展的。”

(3)實踐是檢驗認識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標準。馬克思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維模式在頭腦中重建客體模型,並根據這個客體模型推導出應當具有的未知性質,然後再用實踐加以檢驗,當理論預言與對客體的實踐結果一致時,就證明頭腦中精神地重建的客體模型與客體自身相一致。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認識活動的目的並不在於認識活動本身,而在於更好地改造客體,更有效地指導實踐。認識指導實踐、爲實踐服務的過程,即認識價值的實現過程。
總之,實踐是認識的起點,也是認識的歸宿,是全部認識的基礎。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觀點。我們學習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先就要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樹立實踐的應有權威,尊重實踐,一切從實際出發。尊重實踐,就能從根本上保證我們的思想和行動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有效地改造世界。

2、認識、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
實踐和認識是相互作用的,認識特別是反映事物本質和規律性的理性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1)人的實踐活動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它是受意識支配的,實踐的這種本質特性決定它不能離開認識的指導。

(2)認識活動及成果具有相對獨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動方式和發展規律,一經形成,便能反作用於實踐。

(3)認識對實踐的指導作用表現在許多方面:
①認識可以使主體瞭解、把握主體和客體及其相互作用的規律性,指導主體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去從事改造世界的活動;
②認識可以使主體在實踐活動之前,確定符合自身需要以及客觀實際的目標、方案、步驟和措施,對實踐活動做出預測和規劃;
③認識可以使主體根據變化的情況及時調整自己的行動,指導主體選擇實現目的的最佳行爲方式;
④認識可以指導主體將局部經驗上升爲理論;
⑤認識還可以使主體實現對自身的認識,並自覺調整自己的活動,以適應改造客體的需要。

(4)認識反作用於實踐有兩種情況:
一是正確的認識指導實踐,會使實踐順利進行,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是當錯誤的認識誤導實踐時,就會對實踐產生消極的乃至破壞性的作用,使實踐失敗。

認識對實踐的能動反作用,充分體現在作爲認識的高級形式的理論對實踐的巨大指導作用上。首先,理論是對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它可以而且應該走在實踐的前頭,指導實踐的進程;其次,科學理論能預見未來,端正實踐的方向;最後,科學理論作爲一種精神力量,能推動人們在實踐中創新。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同樣,沒有科學的理論,就沒有科學的實踐。